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晚明工藝收藏與鑑賞專題
Collecting and Connoisseurship of Late Ming Craftworks 
開課學期
109-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藝術史研究所  
授課教師
施靜菲 
課號
ARHY7109 
課程識別碼
141 M163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樂學館211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0人
外系人數限制:3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92ARHY7109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聚焦探討中國晚明到清初工藝鑑賞觀的建構,及其對中國近代工藝製作、鑑賞,甚至當代收藏與博物館展示的深遠影響。我們習以為常的工藝收藏、鑑賞概念,例如宋代五大名窯、景泰藍、宣德爐等等,絕大多數來自晚明到清初建立的收藏與鑑賞觀,具有前人未曾關注到的重要性。然這些概念與框架在今日的學術界、收藏界、博物館展示中,仍十分自然地存在而不特別被意識到。因此,課程的討論中將帶領學生一起正視這個問題,還原中國近代工藝收藏與鑑賞的時空背景,重新定位相關學術研究的時空座標。課程將分為三大部分:首先從早先的收藏鑑賞傳統(例如宋代趙希鵠《洞天清錄》、明代曹昭《格古要論》)切入,釐清晚明工藝收藏與鑑賞觀的建立。二、精讀文震亨《長物志》、李漁《閒情偶記》等文本,並從近人研究成果來理解該類書籍出現的來龍去脈與體系。三、檢視各類工藝製作的專門鑑賞書籍(例如《陽羨茗壺系》、《程氏墨譜》、《髹飾錄》、《宣德鼎彝譜》)等等,以及相關工藝收藏與製作,就物品的材質與工藝技法、贊助者與品味等層面深入探討,試圖梳理出這三個世紀以來中國奢侈工藝品背後所隱藏的脈絡及其影響。 

課程目標
旨在帶領學生從晚明收藏與鑑賞觀發展的宏觀視角,去觀察分析中國近代工藝鑑賞觀如何被建構及其後之發展過程,揭露該收藏與鑑賞觀建立的重要性及深遠之影響。希望藉由這個觀察點,啟發學生意識到過去以為理所當然的框架,重新對相關議題進行具體檢討。一方面訓練學生熟悉相關一手材料,包括歷代收藏譜錄、鑑賞書籍、傳世品與考古出土材料。基於對一手材料的掌握,思考中國近代收藏與鑑賞文化的特點,以及值得探討的課題。 
課程要求
1. 課堂參與:每週上課前閱讀當週教材,尋找、整理相關一手材料,課堂上輪流報告閱讀教材並參與討論。
2. 期中作業與期末報告:期中繳交1000字左右作業,內容為與期末報告主題相關之書目,簡述書目之要點,並分析其對期末報告之意義。期末繳交完整的書面報告,6000-8000字。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一 14:00~17:00
每週四 14:00~17:00 備註: 請以email約定時間 
指定閱讀
Craig Clunas, 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Univ. of Illinois press, 1991)中文版:《長物: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北京,三聯書店,2015)
Dagmar Schäfer, The Crafting of the 10,000 Things: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中文版:薛鳳,《工開萬物: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Jonathan Hay, Sensuous Surfaces: The Decorative Object in Early Modern China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ʻi Press, 2010). 中文版:《魅感的表面: 明清的玩好之物》(北京,中央翻譯出版社,2019)
Dorothy Kuo , The Social Life of Inkstones: Artisans and Scholars in Early Qing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7)

Lin, Li-chiang, “The Proliferation of Images: The Ink-stick Designs and the Printing of the Fang-shih mo-p'u and the Ch'eng-shih mo-yuan”. Ph.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8.

李玉珉主編,《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紀藝術的仿古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

巫仁恕,〈江南園林與城市社會──明清蘇州園林的社會史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1期(2008),頁1-59。

謝明良,〈定窯劄記──項元汴藏樽式爐、王鏞藏瓦紋簋和乾隆皇帝藏定窯瓶子〉,《故宮文物月刊》,377期(2014),頁50-61。
謝明良,《陶瓷修補術的文化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
 
參考書目
Arjun Appadura ed.,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6)

Kaijun Chen, “Learning about Precious Goods: Transmission of Mercantile Knowledge from the Southern Song to Early Ming Period,” 《饒宗頤國學院院刊 第四期》, pp.291-327
Anne Gerritsen, The City of Blue and White: Chinese Porcelain and the Early Modern Worl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

Lothar Ledderose, Ten Thousand Things :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in Chinese Art(N.J.: Princeton Univ. press, 2000). 中文版: 《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北京,三聯書店,2012)

Jules David Prown, “Mind in Matter- An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 Culture Theory and Method”, Winterthur Portfolio, Vol. 17, No. 1 (Spring, 1982), pp. 1-19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上課出席與討論 
30% 
 
2. 
期末報告 
70% 
一篇專題研究報告,6000-10000字左右。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4  導論 
第2週
3/03  方法論 
第3週
3/10  博物館參訪 
第4週
3/17  明代以前收藏與鑑賞書籍 
第5週
3/24  校外專家演講
書籍版本問題
 
第6週
3/31  晚明到清初收藏與鑑賞觀的建立 
第7週
4/07 
溫書假 
第8週
4/14  校外專家演講
晚明到清初之社會
 
第9週
4/21  期中作業報告 
第10週
4/28  工藝專題:陶瓷 
第11週
5/05  工藝專題:製墨 
第12週
5/12  工藝專題:竹雕 
第13週
5/19  工藝專題:硯台 
第14週
5/26  工藝專題:掐絲琺瑯 
第15週
6/02  工藝專題:宣德爐 
第16週
6/09  博物館參訪 
第17週
6/16  期末報告 
第18週
6/23  期末報告